華梵最美的櫻花樹。更多美麗的花朵在這裡


秀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秀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空長老--「認識釋迦牟尼佛」


秀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曇鸞大師
曇鸞大師法相

指導老師:釋修禪
學 號:B9812012
姓 名:呂秀蓮

目錄
一、曇鸞大師的生平
二、曇鸞大師主要著作
三、曇鸞大師之『他力本願說』
四、五念門的意義
五、彌陀淨土
六、結論

一、 曇鸞大師的生平

 

曇鸞大師〈西元476~542年〉,《續高僧傳》卷六、《佛祖統紀》卷二十七、《古清涼傳》卷上、《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》、《淨土住生傳》卷上載,為雁門(治所今山西代縣)人。唐代迦才《淨土論》說為並州汶水(今山西文水縣)人,恐誤。他出生〝高族〞,因家近五台山,從小聽說五台山是文殊菩薩住處,有種種靈異,非常嚮往。十四歲時,登山尋訪靈跡,在今佛光寺址〝結草為庵,心祈真境。既而備睹聖賢,因即出家〞(《古清涼傳》卷上)。一說遊五台山金剛窟,見異征,逐落髮(《代州志》)。出家之後,他精研佛學,廣學經論,尤其對〝四論〞(《中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百論》)及佛性學說,頗有研究。

 

南北朝時期,最早研習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的是僧肇、僧叡等羅什門下、原流行於北方,後傳入江南,很受推崇,稱為三論學。陳隋之際的吉藏發揚這一學說建成三論宗。北朝盛行的是涅槃師、毗曇師、成實師、地論師、攝論師,三論學也存在,不過加《大智度論》而稱四論師。曇鸞學識淵博,遠近聞名,為四論師學派中的高僧,後世甚至以他為四論師之祖。他後來以中觀學派的觀點來解釋彌陀淨土理論,堪稱獨樹一格。

 

北魏佛、儒、道的互相爭辯又互相融合的局面,促使曇鸞於諸子百家無不涉獵,於道家的造詣尤深。據傳,曇鸞讀北涼曇無讖所譯的《大集經》,感到經中詞義深奧,難以看懂,便著手注釋。却為氣疾病所纏而感生命短促,無法完成的己的志願。於是尋江南道士陶弘景(西元456~536年)精研神仙方術,佛道雙修,便於梁朝大通年間(西元527~528年)。這時,曇鸞大師己經五十一歲。

 

南北朝對立,梁朝對於北朝人入國是不輕易允許的。曇鸞到梁都建康(今江蘇南京市)經過官府的勘問,被引見皇帝的禮遇。後來,武帝常顧侍臣說:〝北方鸞法師…肉身菩薩也。〞(《續高僧傳。僧達傳》)曇鸞得到武帝允許後,在建康先寫信給陶弘景,從他學仙術並獲授《仙經》十卷。這兩位佛、道兩家祖師級的人物,都兼通佛、道,在茅山相處十分投契。也加深了曇鸞對道放的崇信。

 

曇鸞携經回到北魏都城洛陽,遇到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流支。永平初年(西元508年),菩提流支到洛陽,宣武帝甚重之,敕居永寧寺。七百梵僧,以菩提流支為譯經首席。後來魏分東西,他隨孝靜帝遷居,(公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),前後譯經三十九部,合一百二十七卷。他所譯世親《十地經論》,傳道寵而形成地論師的相州北派學。他也是彌陀信仰的弘揚者,傳淨土信仰於曇鸞,醞釀而為淨土宗。

 

菩提流支法師鄙視道教的長生術,認為即使在長生術上修鍊能延長壽命,最終尚要在三界中生死輪迴,而佛教的彌陀淨土可使人獲永生。於是將《觀無量壽經》授予曇鸞大師云:〝此大仙方,依之修行,當得解脫生死。〞(《續高僧傳》本傳)接受了道教長生術的曇鸞被菩提流支說服了,接受了《觀無量壽經》,將道教的仙經全燒掉化為烏有。於是重新走向弘揚彌陀信仰之路。

 

曇鸞大師於淨土法門精修淨業,自行化他,逐漸感得群眾的皈依。北魏末年(西元534年)分裂為東、西魏後,東魏孝靜帝遷都於鄴,十七年後為北齊所代。民間原有的彌勤信仰盛行,同時,曇鸞所倡導的彌陀信仰也左迅速發展。董孝靜帝對曇鸞非常敬重,稱之為〝神鸞〞(《續高僧傳》本傳),並敕住並州大寺。當時並州州治在今山西大原市晉祠所在地的晉陽。晉祠古十六景有〝大寺荷風〞一景,約在晉祠所在東二里許,很可能使是曇鸞所住的〝並州大寺〞。後來曇鸞移居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,即今山西交城縣西北二十里的玄中寺,寺伴石壁山,因山而名,故稱〝石壁玄中寺〞。他在這裡著書主說,聚眾念佛,並常到介山(今山西介休縣綿山)集眾念佛,後人稱此處為〝鸞公岩〞。

 

玄中寺直到唐代是傳佈彌陀信仰的中心。曇鸞在玄中寺的時期應是他一生最燦爛的時期,可惜史料佚失,已經無法具體了解當時實情了。東魏興和四年(西元542年),曇鸞因疾入滅于〝平遙山寺〞,時年十七歲。魏東靜帝敕葬於〝汾西泰陵文谷〞,營建磚塔,並為立碑(均見《續高僧傳》夲傳)。

 

二、曇鸞大師主要著作

 

(一)、《往生論註》二卷,原名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》。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》意譯為《無量壽經願生偈論》,故此注又名《無量壽經願生偈論注》,簡稱《無量壽經論注》。從書各中取主、譯義,又稱(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倡)為(往生淨土論),或簡稱《往生論》、(淨土論),曇鸞的注本也相應地又稱《往生淨土論注》、《往生論注》、《淨土論注》。通常稱《往生論注》。上卷解釋世親原著二十四行〝願生偈〞,下卷注釋世親原著中對偈所作的釋文。世親《往生論》為淨土宗基夲經典〝三經一論〞之一。曇鸞的注釋精湛、深刻,實為中國之淨土學說。因此,《往生論》與曇鸞注釋總是合在一起的。與其說世親《往生論》是淨土宗基夲經典,不如說曇鸞的注釋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。淨土宗人學習《往生論注》,主要是學曇鸞的注釋,即曇鸞的淨土學說。

 

(二)、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一卷。對阿彌陀佛之安樂淨土的莊嚴成就有簡要的論述,批判對安樂淨土的疑惑,宣傳往生淨土的念佛方法。

 

(三)、《贊阿彌陀佛偈》。又名《無量壽經奉贊》、《大經奉贊》、《禮淨土十二偈》。依據《無量壽經》贊頌阿彌陀佛及其淨土。共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,是中國頌贊彌陀淨土之始,為淨土宗經典之作。

 

此外,《續高僧傳》本傳載,他善於〝調心練氣〞,著有《調氣論》,著作郎王邵為之作注,流行於世。《隋書。經籍志》子部醫方類載曇鸞著《療百病雜丸方》三卷等等多項有關行醫治病、調氣之書籍,且行醫治病,醫術高明尤善調氣。也因此藉由醫術接近民眾、對於弘揚淨土法門是有助益的。

 

三、曇鸞大師之『他力本願說』

 

曇鸞大師強調彌陀願的重要性,其依《無量壽經》所說。亦是得力於龍樹菩薩的思想。《無量壽經早在南方(南朝梁地)流通。僧傳中記述:如棲霞寺之法变法師、靈味寺之寶亮法師等,常常講說此經。可是他們未曾著書立說,對彌陀本願、亦未有任何新意發表。直到北方弘傳此經,由是曇鸞大師才極力倡導。故曇鸞大師實為願力論嚆矢。也對後世修行淨土法門之學人,有著很大的影響力。

 

在其《往生論註卷下》說到彌陀願力 之強大,修習五念門,是自利利他 ,是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。這是仰仗阿彌陀本來之增上緣 而證得的。因此,凡往生淨土者,以及菩薩 、聲聞 人天 大眾所起淨行 ,皆仰仗彌陀如來本願力故。若非佛之願力加被,彌陀四十八大願,則是徒設。曇鸞大師特別提出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、第十八、第二十二,此三大願而論證。依此可往生淨土 ,可得小退轉 ,可得正定聚 ,乃至速成佛道 。

 

第十一願本願言:

設我得佛,國中人天,不住定聚,必至滅度者,不取正覺 。

曇鸞大師,以為依此本願之力,生彼國者,悉住正定聚,而無迴退之難。

 

第十八願本願言:

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不取正覺,唯除五逆 ,謗正法 。

曇鸞大師以為依此來願之力,十方眾生皆得往生淨土 。

 

第二十二願本願言:

設我得佛,他方佛土諸菩薩眾,來生我國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,除其本願自在所化,為眾生故,被弘誓鏜,積累德本,度脫一切,遊諸佛國,修菩薩行,供養十方諸佛如來,開化恒沙無量眾生,使立無上正真之道,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,修習普賢 之德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 

曇鸞大師以為依此本願之力,以佛願力,生淨土者,超出常倫諸地:初地、二地、三地等次第階級,即諸地行而超越,速證一生補處住。蓋曇鸞傳承了龍樹菩薩不退轉 之原意,而更發揮速成正覺之深意。是以特別引證第十一、二十二願。又因此等皆為往生淨土以後,方能受益問題,故舉出第十八大願,為其前提。以此三大願誓為中心,而唱說他力本願論。

 

難行道 是靠自力;易行道是仗佛願力,乘願往生 ,乃至佛力加持而早成佛道。達一深意論證,對彌陀淨土教之真正價值,作了有力的闡發。後代善導大師等,皆依此說而益加發揚廣大。

 

四、五念門的意義

 

如上所說,曇鸞認為佛的願力強大,故眾生得以往生,得不退轉,早成佛道為淨土教義之綱領。其中不退轉,早成佛道,佛力加持,必得由於淨土行者夲身努力修持才得。又依世親的往生論,以修五念門為往生淨土之法。五念門:(一)、禮拜門、(二)讚歎門、(三)、作願門、(四)觀察門、(五)、迴向門。以上五門之意義,世親菩薩本人有所解釋。然而曇鸞更能廣說,特為詳解多加闡發。

 

第一禮拜門:是心中常起願生淨土,而禮拜彌陀如來之意。對此,別無特異的解說。

 

第二讚歎門:是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的名號。《往生論》云:口業讚歎彼如來名,如彼如來光明智相,如彼名義,欲如實修行相應故。

 

曇鸞大師解釋此文說,佛的光明是智慧相,所以,名為光明智相。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無有障礙,能破十方眾生無明黑暗,又能滿眾生一切志願。雖稱名、憶念,然而無明猶在,而不滿所願者,是以如實地修行,而與如來名號之義相應,無明之黑闇則破,切之志願便滿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以為是物身。又有三種不一相應: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。二者信心不一,無決定性。三者信心不相續,餘念間雜。所以不成如實修行,亦名與義不能相依。反之,若信心淳一,信心決定,信心相續,則名義、修行如實相應,一切志願則滿。

 

第三作願門:中有如實修行奢摩他。蓋《大智度論》三十四卷云:佛有法性生身佛和隨眾生優劣現化佛二種,法生身佛者,無事不濟,無願不滿。基於唯聞其佛名,即可得道之說,以為彼阿彌陀佛是法性生身佛。所以若能如實修行,一切志願無不滿足。又基於往生論中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之說,以為信心決定相續則與彼如來名號之義相應,而能除無明之黑闇。

 

後代善導大師特加以宏揚,以此為淨土往生之正因,故極重視。然而,此一段文之觧釋,是曇鸞大師個人之主張,恐非往生論之原意。原因是為何在讚歎門中即說到如實修行相應?在第三作願門中有如實修行奢摩他。

 

第四觀察門,中有如實修行毘婆舍那奢他,由此可知。如實相應是約修行而說,因為相應是瑜伽之筆譯。瑜伽中有教、理、行、果四種瑜伽 ,其中讚歎如來功德為果瑜伽。奢摩他,昆婆舍那即行瑜伽。三種二十九句的依、正莊嚴,為境瑜伽。由此可知五念門之心組織,主要是依瑜伽教義而成立的。

 

然而,曇鸞大師將此觧釋為名義相應之義是不吻合世親之原意的。作願門,是一心專念,而作願往生安樂國土,欲如實修行奢摩他,即期待修行「止」之謂。奢摩他即是止,曇鸞觧釋止為止惡義,而說有三義:

 

一者,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,願生彼土,則此如來名號,及彼國土名號,能止一切惡。

二者,彼安樂土,過三界道,若人往生彼國,自然止身口意惡。

<三者,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,自然止彼國眾生求聲聞,辟支之心。

 

此三種止,從如來如實功德生,故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。觀察門是作正念而觀察彼淨土之三種二十九句莊嚴,而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,即期待修行觀之謂。

 

曇鸞大師解釋觀有二義:一者在此土作想,而觀彼三種莊嚴功德,此功德如實故,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,而決定得生彼土。二者得生彼淨土,即見阿彌陀佛,而未證淨心菩薩,亦同淨心菩薩得證平等法身 。是故說如實修行毘婆舍那。此中,以奢摩他作止惡義解,別立三義來說明是與原意不合的。又,以毘婆舍那為生彼淨土後之見阿彌陀佛之義亦不妥當,與世親菩薩之意是不符合的,可是,以佛為中心,立於「佛力住持」之立場,而解釋一切之意圖,是曇鸞教義之特徵,這是大師一貫主張。

 

第五迴向門,是以所有功德善根,不求自身安樂,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,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佛國之謂。曇鸞說:迴向有二種:一者往相,二者還相。往相者,以自已功德,迴向一切眾生,作願共生彼佛國。還相者,生彼土後,得奢摩他,毘婆舍那,而方便力成就,則回入娑婆世界,教化一切眾生,共向佛道。而此迥向心,是指《觀無量壽經》之三輩往生中,所說的無上菩提心。無上菩提心,是願作佛心,願作佛心,即度眾生心,度眾生心,即攝取眾生,而生於有佛國土。然則,願生安樂淨土者,必須發此菩提心。若不發此心,只是為求彼國安樂之享受,是不可能往生安樂國土的。由此為求往生而發菩提心,所以菩提心被稱為往生淨土之正因。

 

以上曇鸞大師總以五念門為往生之因。其中依往生論之原意,觀察門應為主要行門。正如觀察門所云。可是,在十毘婆沙論而確信稱名之『易行說』。又,讚歎門中,說稱讚如來名號,對稱名功德頗為重視。且認為佛之名號實具甚深功德,而告知應該聞信之。《往生論註》之初,即說《觀無量壽經》以佛之名號為體。又,無礙光如來之名號有破無暗之大用。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,能止一切惡。又眾生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,然以彌陀如來至極無生之清淨寶珠,投入眾生濁心中,即能念念中罪滅,心淨則得往生。

 

曇鸞大師從於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願中,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,與《觀無量壽經》下品下生之經文,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念具足,即能罪滅往生之說,而以十念相續作為往生淨土之生因。並解釋是意味看往之事業成辦,有關十念之意,往生論註卷上是以為憶念阿彌陀佛之義。或是總相,或是別相,隨所觀緣任一相,心無他想,十念相續,名為十念。但稱名號,亦復如是。

 

又,《略論安樂淨義》中,列舉渡河著,脫之喻說:十念相續,猶如有人在曠野,遭遇怨賊殺來,所以急想逃走,忽見前面有一大河橫在眼前。唯有渡河才能免於危難,此人這時只想渡,更無他念。換言之,此時決不能再考慮到還是在此岸穿衣下水,或脫掉衣服下水。若著衣下水,衣服浸濕,不易游水,恐被溺斃。若脫掉衣服下水,後面怨賊追迫,時間又不許可。就在此時,只有渡河一念更無他想。淨土行者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更無他心間雜其中,心心相次,乃至十念,是名為十念相續。即是說:無論稱念佛的名號,抑或觀想彌陀相好,只要專注其心,更無他想滲雜,十念相續,即名十念。問曰:但是一心相續專注彌陀相好,自己如何得知前後共有幾?如最初觀佛相好,中間雜有其他事緣,待其他事緣過去,再攝心觀念,如此,即能算出念之次數。可是,前後念有所間斷,故不成為無間相續。

 

曇鸞對此十念具足,確認是或辦往生事業之要門。又若凝心注想,復依何可得記住念十之多少?答曰:經言十念者:明往生行業成辦,不必須知念數。譬喻蟪蛄,雖夏生夏死,而不知有春秋,然知者自能明知其數,十念相續,能或辦住生淨業,此雖是我們凡夫不知道之事,然從神通者的立場夾看,則明白其成就歟否。所以,行者唯但一心不亂,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!復有何暇去分別之頭數。若必須知道,亦有方便,必須口授,無法以筆墨形容。這是曇鸞特重專念相續,以此為成就淨業之要諦。

 

五、彌陀淨土

 

龍樹菩薩
龍樹菩薩

 

龍樹菩薩
龍樹菩薩

 

在曇鸞時代對一般淨土分類之說似尚末有明確的判別可是依於《往生論》及《大智度論》所說以彌陀淨土為超過三界 處。在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裏面有安樂國三界攝之意。《大智度論》亦說淨土非三界攝。何以故?淨土無貪欲故非欲界;是地居故非色界攝;有形色故非無色界攝。又,《往生論》註卷上解說「勝過三界道」之文時。曇鸞說:佛本來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,見三界是虛偽相,是轉輪相,是無窮相,如蚇蠖循環,如蠶繭自縛。哀哉!眾生,締此三界,顛倒不淨,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,於不輪轉處,不無於窮處,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,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。

 

淨土宗
淨土宗

 

又,曇鸞大師說到彌陀佛身是報身 或化身 問題時,在《往生論註》中舉出法藏菩薩 於世自在王處,證悟無生法忍。爾時之位,即名佛種性。於是性中,發四十八大願,而修起莊嚴淨土,即是安樂淨土,所以此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,故名為性。在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中,也說到法藏菩薩,於世自在王佛前,發弘誓願,為攝取諸佛國土之清淨莊嚴,而於無量阿僧衹劫發願,修諸波羅密多,莊嚴所成萬善圓滿,而證得無上佛道。此即別業所得,是故國土非三界所攝,三身具足。由此,不必再懷疑彼佛不是報身之佛,西方淨土不是報土矣。

 

曇鸞大師又以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所說:彌陀淨土中有無量無數聲聞眾,與《往生論》云:「二乘種 不生」,兩相違說,設以二義,而予以會通。此二義是:

 

第一、 五濁之世,釋尊於一方便說三,淨土無五濁,故無二乘之別,則西方淨土無二乘所居。《無量壽經》等說有聲聞者,是指阿羅漢而言,實非聲開乘人。因阿羅漢,均已斷惑,不於三界受生。可是,彼等未獲得一切之解脫,不求往生三界外之淨土,而更求無上大道,所以經中乃稱為聲聞,並無過咎。

 

第二、 二乘種性,不得生安樂淨土,故言二乘種不生。譬如江北,一向不出產橘子,而河北、洛陽水果店內,有橘子可買到。安樂淨土裏,不生二乘種性,但不拒絕聲聞人生彼國土。故說淨土內有聲聞居住。此一問題,後代善導大師等研討,而多依彼說,而解說實有聲聞住彼淨土。然而,按世親菩薩意,彼土純為菩薩眾所居,而無二乘。

 

六、結論

 

曇鸞大師是淨土宗的重要祖師他依據龍樹菩薩的難行道、『易行道』判定在無佛出世的娑婆世界勤修戒定慧,證入聖果,極為困難,是為『難行道』,依仗彌陀本願力,乘願往生,住不退轉,是為『易行道』。之後中國佛教以淨土法門為『易行道』,其他法門為『難行道』,成為眾所肯定的修行方式,這是曇鸞大師的重大貢獻。雖然曇鸞大師與龍樹菩薩的見解有部分差異:龍樹菩薩說稱念諸佛菩薩名號都屬於『易行道』,曇鸞大師則以為唯有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才是『易行道』;龍樹菩薩認為在此土行『難行道』、『易行道』都可以獲不退轉,曇鸞大師則以為往生淨土得不退轉才是『易行道』。但,曇鸞大師也因龍樹菩薩的著述中得到啟發,而開展出自已的思想,故,其對龍樹菩薩推崇備致,曾讚云:「大師龍樹摩訶薩,誕形像始理頹網,關閉邪扉開正轍,是閻浮提一切眼,伏承尊悟歡善地,歸阿彌陀生安樂。譬如龍動雲必隨,閻浮提放飛冉舒。南無慈悲龍樹尊,至心歸命頭面禮 . . . . 。可能是心誠則靈形成的法誼,在曇鸞大師臨終前,龍樹菩薩特來示現云:「吾龍樹也,久居淨土,以汝同志,故來相見。」言曇鸞大師行將往生淨土的徵兆,如此奇妙的感應,也是佛門流傳的一段佳話。

 

北魏曇鸞大師生平簡介 PowerPoint 檔。


秀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台灣最美麗的學校,非華梵莫屬。更多的照片在這裡


秀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pr 11 Mon 2011 14:07
  • 蓮花

蓮花


秀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點燈


一直以來,
都是為家人、長輩、朋友點上烘烘亮亮的祈福燈。
在印度,
再度點上一盞燈,透蓍柔柔的蕊火,
是那智慧的光,那是我內心的寧靜與從容。
回首生命,
看那過往片片段段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
生滅續滅生……感知生命於因緣指縫中,
來來去去,內外的融合和幻化,
總是生生不息,用之不竭。
(初入佛門。民國87年。印度朝聖行。)

秀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